互動式多模態模型原理探索

互動式多模態模型原理探索

多模態模型如何運作?

一個關於模型如何理解與生成文字和圖像的互動式指南。

第一步:翻譯成通用語言

模型的第一項任務,是將結構完全不同的圖像與文字,「翻譯」成電腦能理解的通用格式——向量 (Vectors)。這個過程稱為編碼 (Encoding)。

圖像編碼 (Vision Transformer)

圖像被分割成小區塊 (patches),每個區塊都被轉換成一個向量,並加入位置資訊,讓模型知道它們的相對位置。

轉換為向量序列

文字編碼 (Transformer)

文字被分解為詞元 (tokens),每個詞元同樣被轉換成一個向量,並透過自注意力機制理解上下文。

“一隻貓的照片”

一隻
貓的
照片

轉換為向量序列

💡 一個關鍵趨勢: 視覺和語言處理都採用了 Transformer 架構。這意味著它們的「內部語言」變得相似,為下一步的「對齊」鋪平了道路。

總結:三大支柱

1. 趨同的編碼器
使用 Transformer 作為統一架構處理不同模態。
2. 可擴展的對齊
透過對比學習在大規模資料上對齊語義。
3. 專門化的解碼器
根據目標輸出(文字或圖像)採用不同的生成策略。

此互動式應用程式根據提供的技術報告生成,旨在簡化複雜的多模態概念。

分類: Uncategorized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